證卷金融業的生活樣貌,讓謝丙寅過著早出晚歸的生活,本來已經習慣這樣的生活方式,可是當孩子出生之後,只能看著孩子睡覺的樣子上班、下班,成長的過程幾乎沒有參與,在他的心中,就有一段話:如果工作,讓我無法擁有陪小孩長大的記憶,未來我一定會後悔。而在家鄉,有著一塊農地可以耕作,為了孩子、為了家庭、為了可以返鄉,六年多前,帶著全家人一起回到最熟悉的地方 歸仁。
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
2017年11月6日 星期一
走入自然與文化的氛圍 - 199人文生態走廊 沈仲文
求學時,剛來到部落做醫學研究的沈仲文,跟部落其實沒有很深的接觸,不過在研究的後期,從公共衛生轉到社會科學,做人文學科的研究,一個機緣下,幫圖書館館長做關於步道的研究,進而開始這段幫忙部落推廣旅遊的道路,沈仲文提到:我們本來就有一個原住民的社團,成員大部分都是屏東的學弟妹,會挑到這邊,也是在後期才真正的確定,因為我們對這邊產業的發展,一直有個疑惑,我們看過很多地方,對於自然資源的使用,大都可以讓地方的價值提昇,可是部落這邊也有相同的地景、地貌,卻沒辦法有產值?像是我們的水庫、神木、溪流、號稱百年以上的遺址…等等,難道這些都沒有觀光的價值嗎?
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
紅豆的溫度。家 - 久盛農場 陳安茂、張賢鈞
陳安茂、張賢鈞夫婦倆,為了可以就近照顧長輩、以及當新手爸爸、媽媽照顧小孩,回到了家鄉,但是在返鄉的那一刻,並不是馬上投入農業的懷抱,而是先做其他的工作,一段時間之後,發現上班的時間並不彈性,家庭與工作之間不太能兼顧,進而轉農讓時間較有彈性,兼顧家庭與農業,創立久盛農場。
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
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
從代耕轉自耕 邁向自己的道路 - 葉盈志、謝瓊珠
九月,順著和風,走在歸仁的農路、田園間,雨鞋下的砂土,伴隨曳引機的聲響,一同看著烈日下辛勤的光輝,塵揚的視線,是農機具搖晃的日常,播下的種子,預告了收割時,嘴角上揚的角度,這些我們常常忽略的樣貌,其實就在我們歸仁,真實的上演,只是,有多少人注意到?又有多少人知道,他們努力的過程呢?
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
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
我在田裡 天氣晴
從來沒有想過,我會穿上雨鞋、穿上不怕被弄髒的衣褲,進到農田裡參與農事,尤其在這資本社會當道的年代,大部份的人都往服務業、商業、工業裡走,農業好像被邊緣化一般,參與農業的人們越來越少,剩下的,大部份是走過農業輝煌歲月的長輩們,依然在烈日、在狂雨中,照顧著陪伴多年的土地,以及賴以生活的珍貴農作物,在他們的眼中,那些一片、一片的農產,不只是價值幾斤、幾斤的份量,更是一種習慣、是一種放不下的羈絆、回憶。
青年返鄉 何去何從?
常常會聽到類似的口號,希望年輕人返鄉,回到自己的家鄉工作,但現實的是,回到家鄉了,可以做什麼?有什麼工作可以給年輕人做?時間慢慢的過去,當初喊的口號,成了被遺忘的空頭支票,偏鄉地區的人口,依然無增反減,反觀這些人口外移嚴重的地區,其實不乏農業起家的,在那個農業興盛的年代,務農人口佔了極大的比例,可是在時代變遷的轉變下,工業逐漸興起,甚至萬事讀書高的觀念也逐漸穩固,讓務農的人口越來越少,年輕人也都往都市移動,也讓偏鄉社區越來越沒落。
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
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
釋迦在歸仁
撰文/江國銘
歸仁目前最為人所知的農產品,就屬釋迦了,其營養價值甚高,又因歸仁擁有沙壤土,更助於釋迦生長,所以在這種植的釋迦,甜份落在20到24%之間,外國人又將它取名為「糖蘋果」,種植地區主要在崙頂一帶,身處崙頂社區的「時鐘台」,設立於民國七十五年,台上有一人像,左手拿釋迦、右手拿楊桃,證明歸仁栽種釋迦,至今至少三十年以上的歷史,目前除了有軟枝品種,更有經過改良的「大目品系」,因其果實鱗目大,在地人又稱「大目仔」。
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
緣起 歸農棧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