歸仁,曾經佈滿水稻、飼料玉米、蕃薯…等雜糧作物,但隨著時代的變遷,來到台灣奇蹟的輝煌時代,農業漸漸的沒落,家鄉的長輩們,也開始灌輸自己的孩子一種觀念,要好好的讀書,不要跟自己一樣做農、做農沒有前途,到現在,二、三十年過去了,小朋友長大了,大部份也都很聽話,離開了自己的家鄉,曾有的農業地景,也慢慢的變成休耕的田地,時代縱軸上的劇變,城鄉差距逐漸擴大,造成目前22K當道,尤其在北部打拼的遊子,扣除租房外加生活費,省吃儉用不玩樂的話,或許還可以存下一點,可是…可以存多少?
在地長輩:怎麼都沒有年輕人要回來?
在外遊子:回到家鄉能做什麼?
22K的現象,看在家鄉的長輩眼裡,非常的不捨,所以近期又常會聽到長輩們,希望自己的孩子回來,在外面存不到什麼錢,在自己家裡至少省下房租,生活費也比北部便宜,可是這些話,聽在孩子的耳裡,跟小時候被灌注的觀念有很大的差距,而且,回到家鄉能做什麼?或許該說,在自己的社區中,有什麼機會可以讓外地的遊子回來,或是外地人前來工作與生活?
歸仁在地青農 謝丙寅,也曾是離開家鄉的遊子,在桃園從事證卷金融業,雖然薪水優渥,但是每天清晨,離開熟睡孩子去上班,夜晚回家的時候,孩子就快要上床睡覺,這樣日復一日的過去,突然有一天,驚覺到自己沒有參與到孩子的成長,加上自己家裡面有田地可供耕作,也想嘗試務農的生活、與陪伴孩子長大,在六年前,就毅然決然地回到自己的家鄉
歸仁,接下家裡的田地開始耕作。
雖然家裡從事農業,但是小時候身處的環境,跟大部份的傳統務農家庭一樣,小朋友只要好好的讀書就好,農的部份不用插手,所以即使是回到自己的家裡,全部還是得從頭開始,也因為這樣,才發現許多現實的問題,像是青年回到家鄉,如果想要務農,如果自己家裡沒有地,可能就租不到可耕種的田地,或是必須種植旱地、許多青農會被導入精緻農業,導致水田沒有好好地運用,大量耕作的人很少、農業的門檻越來越高、田地如果兩年沒有耕作,可能還會被倒垃圾,尤其是事業或建築垃圾,所以必須開大筆經費整地,還要花兩三年養地、在地農沒有宣傳行銷的概念…等等。
結合社區資源
打造歸仁農青新意象
許多的問題,都是在返鄉之後才發現,並不像是網路上許多成功的返鄉青農,那般的綺麗美妙,必須一一的去面對、詢問、解決,從自己家裡的務農傳授、到親朋好友、公部門的資訊協助,到現在已經邁入第六年,他感慨的說,看著許多一樣返鄉務農的朋友,大部份都撐不過三年,就離開這個圈子,主要的原因就是入不敷出,無法養活自己、更無法撐起一個家庭,甚至遇到的種種問題,都有可能打退務農的意願,連自己返鄉務農的時間裡,前四年都是賠錢的狀態,直到第五年,才開始慢慢的有營收。
也是因為走過、看過,所以對於歸仁青農所遇到的問題,就提出了很多的想法,其中最重要的,就是建立在地的品牌、確立銷售端,從教育、從在地社區出發,突破年齡層的限制,從小學到大學、到社區的民眾,融合多方資源、並多元的推廣,如果在自己的家鄉都能挺青農,往後要推廣到外地,就有穩固的基底,對於未來的腳步,就能更有信心的大步邁出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