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

釋迦在歸仁

撰文/江國銘


歸仁目前最為人所知的農產品,就屬釋迦了,其營養價值甚高,又因歸仁擁有沙壤土,更助於釋迦生長,所以在這種植的釋迦,甜份落在2024%之間,外國人又將它取名為「糖蘋果」,種植地區主要在崙頂一帶,身處崙頂社區的「時鐘台」,設立於民國七十五年,台上有一人像,左手拿釋迦、右手拿楊桃,證明歸仁栽種釋迦,至今至少三十年以上的歷史,目前除了有軟枝品種,更有經過改良的「大目品系」,因其果實鱗目大,在地人又稱「大目仔」。
釋迦在每年春季,都要進行人工剪枝作業,將釋迦樹所有的枝葉剪掉,僅留下主要的枝幹,讓釋迦能夠萌發新芽,等其開花的時候,再進行人工授粉作業,授粉過的釋迦,會更大顆、更美,等待大約三個月的時間,把即將成熟的釋迦套上紙袋,防止果蠅叮咬產卵、風吹碰撞的傷害,再過大約一個月的時候,即可採收,這些過程,都是每個釋迦「農」生活的自然寫照。

歸仁在地釋迦農 李文和,其父親在歸仁種植釋迦,已經有四十年的時間了,回來承接的過程中,從最基礎的開始學起,也發現到釋迦不能只是釋迦,農業也不能只是農業,以台灣來講,台東地區的釋迦產量,還是高於歸仁,因為台東的釋迦耕地面積大歸仁很多,加上年輕人不願意回來,讓歸仁釋迦的產業規模遭受限制,所以積極的推廣其他的項目,像是休閒、旅遊、深度體驗等,不走傳統的路線。

其經營的「釋園農場」,就有開放「認養」活動,提供果園中部份的釋迦樹,讓有想要體驗農村生活的朋友,能夠近距離的參與釋迦的生長過程,還有舉辦農場的烤肉、炕窯活動,其中更有趣的活動是「灌肚猴」,是許多長輩們的青春記憶,拿著一大瓶水往土壤上的洞裡灌,有些洞就會跑出台灣大蟋蟀!在玩樂的過程中,還可以等待一旁炕窯內的食物悶熟,這樣體驗台灣早期的農村事,不僅是體驗回憶,更是年輕一輩體驗以前生活的過程。

從中也不難發現,目前的台灣農業,不能像早期一樣,只要乖乖的種植,就會有「收穫」,這裡指的收穫,當然是能夠讓自己能夠生存的基本條件,如果不能讓自己生活,當然就會越來越多人離開這個產業,就如同目前從事農業的青農一樣,大部份都是回家承接家裡的農業,有的做了幾年,傷心的揹了負債離開農業,有的還是持續堅持,希望能夠拼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,可是這些都是需要不同領域的人,一起討論、一起找出未來的方向,尤其是政府部門有很多補助的計畫、或是協助的管道,都是可以去申請的,只是有更多的農民不知道這些資訊、或是不懂的如何申請,這時候如果有不同領域的人協助,相信能讓農業這條路,有更明確的方向、走的更順暢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