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1月6日 星期一

走入自然與文化的氛圍 - 199人文生態走廊 沈仲文


求學時,剛來到部落做醫學研究的沈仲文,跟部落其實沒有很深的接觸,不過在研究的後期,從公共衛生轉到社會科學,做人文學科的研究,一個機緣下,幫圖書館館長做關於步道的研究,進而開始這段幫忙部落推廣旅遊的道路,沈仲文提到:我們本來就有一個原住民的社團,成員大部分都是屏東的學弟妹,會挑到這邊,也是在後期才真正的確定,因為我們對這邊產業的發展,一直有個疑惑,我們看過很多地方,對於自然資源的使用,大都可以讓地方的價值提昇,可是部落這邊也有相同的地景、地貌,卻沒辦法有產值?像是我們的水庫、神木、溪流、號稱百年以上的遺址等等,難道這些都沒有觀光的價值嗎?


沈仲文感慨的提到:要讓這裡變成旅遊區的話,一定要有接待空間,所以我們的第一階段,先以餐廳起頭,至少讓遊客來這邊的時候,可以休息吃個東西,而且是要吃的有感覺的,感覺和其他的地方不一樣,不是只有吃飽而已,第二階段,要讓旅遊有魅力,像是生態旅遊、綠色旅遊等,早期屬於偏鄉弱勢的區塊,現在我們就導入文化旅遊的模式,內容涵蓋「歷史經典」、「文化藝術」、「穿越風華」、「舌品山林」、「生態智慧」五大類型,也讓公部門可以找到一個SOP,讓社區跟村莊不要瓦解,尤其是在地人才的部份,當大家都在推行青年返鄉的同時,那青年回來能不能賺到錢?這是很現實的問題,你不能讓他馬上賺錢的話,他為什麼要回來?

在這些年的過程中,沈仲文試過很多方法,一般在做的時候,就會遇到商品化的問題,如果把這裡商品化,重複來的遊客就不會多了,所以才會用「文化、旅遊」的概念搭起來,身理與心理的體驗並重,像是我們這些幾個鄉鎮,都有排灣族,對於外地人有什麼樣的感受?有哪些元素是可以馬上看見的差異?以牡丹鄉來說,擁有的就是人文歷史的深度很夠,如果能用人文史蹟的概念去架構,它會是跨區域、串聯聚落的好方式,因為在恆春半島,都有著相關的史蹟,所以在這次的綠色旅遊,就先以此模式來嘗試看看。


其實在部落也有許多產業,像是吃的、工藝的,但是銷售都不太好,如果單單只是推廣這些,其實還是有個週期性,所以我們才會嘗試199旅遊的模型,一起來試試看經濟效益在哪邊,有了一個SOP之後,就可以去調整、發展、推廣,慢慢的把這個旅遊模型修好,旅遊產業是個火車頭,串起在地的其他產業,像是牡丹社事件的文化之旅、部落的文化之旅、其他相關的綠色旅行等,所以也希望能有更多跨域的團隊來協助,從以往社區營造的概念,邁向社會企業的概念,使在地人能夠靠這些生活,讓更多青年返鄉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