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5月6日 星期三

「學生社造」與「青年留鄉創業」


記得應該是在2014年開始,我常常鼓勵大家一起投入社造,一起為社區做事情,不管是到社區或是學校演講,甚至課程上面,不免俗的都會提到一些社區的故事,也鼓勵社會人士與學生們多多參與。但是約在兩三年前,我突然覺醒了,不管在任何地方,如果有人問起相關的事情,我都會請他們好好考慮,甚至在上課或演講的時候,我一定會說:「如果你未來想從事社區營造,或是地方創生,請好好的考慮、思考清楚。」


為什麼會有這樣180度的大轉變,因為真的看過太多,充滿熱忱的有志青年、甚至是朋友,一起加入社造的大家庭,有的過不了多久、有的撐個一兩年,多的撐個三、四年就再見了,甚至是背了負債離開,能依然在社造的領域存活的,應該都唸的出名字。社造用嘴講都很簡單,但是你投入到某個社區裡,所要面對的世界,不是講台上那些社造人講的那個世界,也不是影片裡精采的社造故事,更不是課本裡SOP流程的推擬,以社會科系的角度來說,人與人之間千變萬化,每個地方所遇到的人都不一樣,人與人又與人再與人交錯出更多的變化,別忘了,台灣還有政治角力的存在(往後有機會再講),在這些「人堆」裡頭走跳,那種「眉角」還真需要經驗的累積。

但不是說所聽所學的都沒用,那些是非常重要的根基,這些根基都必須紮穩,才有基本的能力去面對社造、甚至是地方創生的一切,剩下的,就是社造經驗的累積,所以在「學生社造」這個議題上,我是非常贊同學生在學的時候,就參與社造的氛圍。學生如果到校外參與社造,大多數第一個會接觸到的地方,就是社區的發展協會,此時社區的理事長、或是總幹事、或社區的志工,就會帶領學生參觀社區做導覽,有些還會有體驗相關的活動,再深入一點的,有的學生會駐點在社區,可能是學校課程的安排,也有可能是計畫的執行,學生都能從中了解社區、並協助社區推動社造。

在還沒踏入社會之前
都還有學生的光環

學生的光環在社區,其實還蠻好用的,大部份的長輩們,看到年輕的面孔進入社區,都會以關愛的眼光來看待,常見的像是飲料、點心、三餐、小禮物…等,因為社區有了年輕的活力,大部份的居民都會非常照顧,但也有少數例外,把學生當做苦命工在用的也有,這些在此就不講了。學生也能從中得到實作的經驗,但是不要被這些現象給蒙蔽了,天真的以為這世界多麼的美麗、社造多麼的平易近人,都是因為在你的頭頂上面,還有學生的光環,照耀著自己、也照耀著社區。

因為年輕、因為會的東西不一樣,又可以協助社區社造的執行,重點是完全沒有利益關係,大部份的學生也不靠社造賺錢養自己,所以學生社造的點點滴滴,大部份都非常美麗,當然也是要學生努力付出,才能有美好的回憶,其中也是有少部份的學生,做的心不甘情不願的,但這些也算少數,在此也不提了。總之「學生社造」的美麗想像,可以盡量的去推,讓學生可以提早了解社造的過程、體會其中的眉角、累積社造經驗,更是學習面對人群、學習人與人之間相處模式的最佳機會。

失去學生光環 踏入社會的染缸
是要面對現實的

畢業了,有的人對社造充滿著夢想、也規劃著社區未來美好的幻想,在此重申先前講的話:「如果你未來想從事社區營造,或是地方創生,請好好的考慮、思考清楚。」也建議不要一下就搞與社造相關的創業,可以先進入相關的行業工作,例如社區大學、學校裡相關的單位、社區發展協會、或是與社造有關的任何產業都可,主要就是要先有一份可溫飽的薪水,才有力氣去協助社區推動社造,也可以藉此建立社區人脈,更可以先做市場調查、評估創業的可能性,可參考這一篇所寫:

未來 想做社造

或者該說,不要一出社會就實踐「地方創生」,這個社會是現實的,在這邊也提出一個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諮詢服務中心的資料:「一般民眾創業,一年內就倒閉的機率高達90% ,存活下來的10%中,又有90%會在五年內倒閉;能撐過前五年的創業家只有1%,前五年倒閉率高達99%。」

一般的創業就困難了,更何況是地方創生的創業,因為「社造是小眾的」,投入的人少、關注的人少、能靠社造賺錢的更少,在檯面上知名的地方創生青年,在這條路上每個都走得非常辛苦,很多都背負著債務,還咬牙切齒的努力打拼,為的就是心中那塊美麗的桃花源,讓社區能夠更進步、也讓自己能夠在社區生活,創造多贏的機會,只是所要面對的林林總總,就不是學生時代那的樣美好了,因為開始會有利益關係存在,就必須有商業模式出來,還要面對地方人士的考驗、傳統社造觀念的打壓...等,倒不如直接就說我做的不是社造,我做的是地方創生,因為不賺錢就無法生存,肚子都顧不飽了怎麼做事?雖然講得很現實,但事實就是這樣。

所以常常可以看到或聽到,社區青年熱血的投入社區,開創地方產業,但是沒多久又憤然地離開,能待夠久的,絕對都唸得出名字,在社區如果做出了些小小的成果,社造保守派的閒言閒語、抹黑就會無情的出現,眼紅的、看不爽的、沒得到利益的...一堆人就站出來了,這就是社區營造、地方創生奧妙的地方,政府不是在推地方產業嗎?怎麼有人願意當個憨人在社區創業,結果少數在地的居民怎麼不協助?還在後面扯後腿?如果社區產業起來了,不就可以帶動人潮近來社區、活絡社區經濟,怎麼還會有人反對?

其實要改變、要保守,都沒有一定的對錯,但是如果能夠讓社區進步,做適當的改變是需要的,不過就會與社區的保守派,有意見上的衝突,這種的衝突不是不好,而是能否理性的討論,就要看社區居民的民主素養是否足夠,也在這舉個例子好了,某個社區約在十年前,有位在地人返鄉推動社造,在地人反對的保守派,大於改變的進步派,認為社區就這樣就好,不願意改變,那些有的沒的話語都出來了,但這位在地人還是默默的在做,直到有些成績了,還因為某個議題爆紅了起來,只要遇到假日,社區中就滿滿的人潮,甚至非假日的人潮也不少,當初反對的人漸漸的沒話了,好笑的是,這些人有的還會自己出來擺攤賣東西。

當初不是反對嗎?當初不是抹黑謾罵嗎?怎麼現在都支持了?如果要套用「收割」這個名詞的話,這才叫收割吧,先前有一群人的努力,才有當時的人潮,結果沒有出力又扯後腿的人,卻是得利最多的人,好笑的是還會彼此搶生意、削價競爭、自己搞壞名聲,加上突然爆紅的議題,一般來說都不會持續太久,從爆紅到沒落,大概一年左右的時間,社區的保守派就開始怪東怪西、牽拖東牽拖西,與改變派似乎又恢復之前的模式,這就是人性敗壞的一面,也是投入社區絕對會遇到的情況。

講到這邊,好像把社區營造、地方創生,講的很多困難似的,其實不然,每個行業都有其困難的地方,也有其美好的地方,在這只是把現實面、殘酷面講了一些些出來,當然私心還是希望有更多人,能夠投入這個憨人的氛圍,不過還是要重複一次:「如果你未來想從事社區營造,或是地方創生,請好好的考慮、思考清楚。」

最後,感謝所有投入社區營造、地方創生的憨人們。
因為有你們,社區才得以擁有新生命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