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10月7日 星期一

走過社造11年(2019)




猶記2008年的研究所生活,製作教育廣播電台的節目,邀請許多領域的專家,一同探討青少年的教育層面,以及拿著攝影機走入社區,記錄發現社區大小事,製作社區的新聞,現在回想起來,還真有熱血的感慨,也是因為這樣的氛圍,在生命中注入了社區營造的血液,只是那時候的自己,並知道那也是社造的一部份。

隨著畢業之後的工作,不知不覺中,穿梭在社造的脈動裡頭,在2019的當下,經過11年的歲月,其實社造這條路並不好走,有參與過的就知道,因為它是小眾的,小眾到現在已經25個年頭(政府從1994年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),知道社區營造的人還是很少,尤其參與的人幾乎都是所謂的長輩,年輕面孔的微乎其微,因為在這些道路上,能不能賺錢是一個很大的原因,青年們就算有心投入,在面對生活的壓力上,轉換跑道的很多,所以看著他們在社造圈來來去去,其實也曾經有想過「該不該繼續推動社造?」

只是想歸想,身體還是挺誠實的繼續推動社造,在這些日子中的琢磨,發現社造其實不難,有很多事情都只是要不要做、有沒有心而已,重點是在於「人」的部份,如果沒有人、沒有要做,一切都是心靈層面的社造罷了,但是這又能怪誰呢?這社會本來就很現實,以前的時代,還可以先顧佛祖再來顧肚子,可是現在連肚子都顧不太好了,怎麼顧佛祖?

所以在社區營造的這個區塊,大部份都是年紀較長的長輩,很多都是退休人士,運用閒暇的時間,參與社區的活動,為社區盡份心力;或是企業有成的老闆,回饋社區、協助社區發展;也有在工作之餘,付出心力在社區的也有,這些為社區付出的人們當中,可以看出大部份都不用煩惱生活的食衣住行,反觀如果是剛出社會的年輕朋友,或是要以社造做為專職的朋友的,面對生活的不穩定,有幾個能夠堅持下去?當然有!不過極少數。


走在參與社造的過往,或是奔走在熟悉的街道,都可看到曾經付出的故事,這算是一種歷史痕跡嗎?算吧,至少驗證了「凡走過必留下痕跡」的道理,如果要問從社造中學到最多的是什麼?應該就是能夠在人與人的相處中,抓出那巧妙的融合點,以及對社區、社會、人們的研析剖斷,加油,台灣社造,一定還會有下一個25年的,只是還有多少人參與?這就是個未知數了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