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/江國銘
如果以社區營造,資源連結的方式來看,「社區+學校+公部門+企業」一直是我們資源連結的模式,其中的學校與社區,就涵蓋了農業相關的活動課程,像是「歸農棧」這兩年來,與在地學校合作,舉辦許多農業相關的活動。像是青農們,親自到學校裡面,分享在地農業的故事,學生們也走出教室,到農田裡親身體驗農事,不僅是在地少見的農業宣傳模式,更提供學校推動食農教育的場地。
例如歸仁紅瓦厝國小,這兩年所推動畢業前行程,去年的畢業生,大夥到花生田中,親自從土裡面拔出花生,體驗拔花生的爽快,在活動中也發現,有的學生從來不知道,花生是長在土裡面的、有的是人生第一次抓到蟋蟀、有的搞得一身都是土…等,卻帶著與以往不同的笑容,這就是走出教室,最好的學習方式,眼前的一切都是真實的、可以觸碰到的,不是教科書裡面的照片。而今年的畢業生,大夥到了荔枝園,體驗採收荔枝的感受,這些種種的回憶,都能烙印在國小的畢業記憶中,這樣的食農教育,才是最符合在地社區的教育,認識在地農民、農業、並親身實際操作。
在推動食農教育的這些日子,發現學校由於經費不足,導致推動上的困難時時可見,像是交通方面,租用遊覽車載學生到農田的部份、保險費的部份,就是一大開銷,以及校外講師費的部份…等,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,所以在公部門或是在地團體、農會、企業的資源連結上,就顯得格外重要,像是交通費、講師費、一些相關材料上的補助,再加上政府部門,例如水保局等相關單位,也可以申請計劃經費舉辦活動,這些也是「社區+學校+公部門+企業」資源連結的一環。
「食農教育從小做起」,看似簡單的一句話,卻是環環相扣緊密的資源結合,尤其在長輩們的眼中,農業是被看輕的,在教育上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或是孫子,跟自己一樣「做事」,因為很累、又賺不到什麼錢,但是以目前的大環境來看,農業卻是可以投資與經營的項目之一,但也要找對方法運作、多元化的操作,從一級產業(生產)到二級產業(加工)、三級產業(休閒旅遊)的運作,甚至是六級產業(一級+二級+三級)的共同運作,才能符合現今的「新農業」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