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有人會問我:「社區營造是什麼?」
這Google一下
就會有很多名詞解釋
如果以我自己的看法來講
簡單幾個字:
「讓自己住的地方,更好。」
人每天都活在社區裡,只要離開自己的家門口,就身處在社區的氛圍中,不管你住大廈、公寓,或是透天住宅,全都一樣,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,自己對自己住的地方,有多了解?社區裡有什麼故事、有什麼文化、有什麼在地的特色?有些人住了幾十年,還不知道,或許在你家的附近,就有位竹編國寶,開創關廟竹編外銷的輝煌、也或許在你家的周遭,就有間歸仁孔廟,蘊含著歸仁深遠的歷史文化,更或許突然有一天,你會突然的發現,你家的周圍多了些裝置藝術,這一切的一切,你不知道不會怎樣,但是知道了,會很不一樣,當然,社造不只有文化,它涵蓋的層面很廣、很大,廣到在我們的生活日常、大到平凡的常讓我們忽略。
這就是社造
我們生活的一部份
你可曾注意過社區裡的活動中心,有什麼樣的事情發生?它可能是個關懷據點,裡頭常會聚集著許多長輩,或許唱歌、或許吃飯、或許上著課程,也或許開著會議,討論社區未來的方向,在這裡用了很多「或許」,因為社造的參與,只要是對社區有益的,都是社造的一部份,無論在都市、偏鄉城鎮都一樣,只要有心都可,但是這個「心」,有時候,也會讓社造蒙上一層陰影,那些黨派的對立、那些利益的爭奪、那些心胸狹隘的紛爭,明的、暗的,在這混沌的社會中,總是在身旁出現,該如何面對,還是需要經驗的累積,以及貴人的提攜。
參與社造
看到平常看不到的世界
也看到了
人、心。
少些黨派對立、少些利益爭奪,以及那些心胸狹隘的紛爭,實在不適合在社造的氛圍出現,不過,好在這幾年,看見許多年輕人參與社造,懂得寫計畫、更懂得深入社區,了解在地的歷史文化與需求,規劃出符合在地的目標與方向,但可惜的是,還是以都市居多,其實,偏鄉地區非常缺乏這類的人才,尤其是年輕又充滿抱負的人,所以常常會聽到「青年返鄉」這類的詞,可是當我們在提倡青年返鄉的時候,是不是更該探討,為什麼青年情願22K在台北生活,卻不願回到自己的家鄉打拼?當然,箇中的滋味很多,但其中有一項,絕對是主因:
沒有舞台,沒有未來
人口外移這個問題,一直衝擊著偏鄉地區,大部份的人,一句「回來能做什麼?」就可讓人無言以對,真的是很現實、又很殘酷的一句話,所以,真的需要有一群「社造的憨人」,也是寶哥再加碼的「社造神經病」,在偏鄉地區架構舞台,雖然效果需要時間慢慢累積,但是在大家都能努力付出的情況下,總會讓在外的年輕人有理由回來,在舞台上展演屬於社區的未來。
住在社區中的我們
何不一同參與社造
讓自己住的地方,更好。
201608132111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