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7月23日 星期六

青商融入社區 社區融入青商



個人從2010年就在社區中打滾,在這段期間,參與執行了許多社區營造的活動,並撰寫很多大大小小關於社造的計畫,其中最大的就是「2011 台東熱氣球嘉年華暨城市高峰會、想飛的季節」,也就是現在大家所熟悉的台東熱氣球嘉年華,社區營造的範圍很廣,能夠運用著資源也很多,像是公部門可以申請的經費、學校與社區的連結、企業的贊助、NGO組織的協助等,其中社會團體也是一個可以合作的對象,個人因好友的介紹,加入新化國際青年商會,在會裡常聽到一個口號「青商融入社區 社區融入青商」,這個口號讓參與社造多年的我,有著極大的興趣。

不過
這些日子以來
能夠真正執行的
幾乎微乎其微

可是在這些日子裡,發現青商,其實與其他社會團體一樣,可以深入社區基層,只是看會裡的會員要或不要而已,而且青商,融入社區的可塑性極強,由各個青商會的名稱即可看出,許多都是以在地的地名命名,像是新化青商、仁德青商、台南青商等,看出了強烈的地域性,而在每個月的月例會、運動月例會,相關活動都舉辦在戶外,並且提供會務經費,以新化青商為例,每個月的月例會補助五千元、運動月例會補助二千元,所以一個月總共會有七千元的經費可以運用,如果從現在起,不再把這些經費用在吃吃喝喝上,而是運用在社區裡面、與社區做良好的互動,對於青商的形象,絕對會有幫助。

也有人問:「該怎麼與社區結合?」

參與社造的這些年來,一直提倡的就是:政府、學校、企業、社區資源的結合,就如同現在常聽到的,現在不是單打獨鬥的年代,而是團體一起執行,爭取最大的力量,而我們在這個部分所指的團體,就是這四個資源的相結合,在青商裡面,絕對能夠從中搭起彼此的橋樑,在此分別舉例:

1.政府

政府針對社區,有許多經費可以申請,其中有些,只要是有向政府合法登記社團法人的社會團體,就合乎申請資格,像是「文化部推動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補助」就是其中之一,Google一下就會有詳細的申請簡章,在這個補助裡,有「互助共好類」及「自主參與類」兩種可以選擇,分別最高可申請到五十萬元以及十萬元,對於青商參與社區營造有極大幫助,其他像是文資處、在地的文化局、在地區公所的社會課等,只要關注政府相關部門的公告資訊,都可找到合乎申請資格的經費補助,對於尋求經費資源上,是一大利多。

2.學校

少子化衝擊的當下,幾乎每間學校,都面臨減班的難題,而且只要減班,學校得到的補助經費就減少,但是在社區連結的部份,這些年不管是看到的、或是親身參與的,都深深感受到學校的用心,學校方面也積極的尋找社區資源,讓學生能更了解自己生長的地方,其中像是弱勢家庭的協助、偏鄉學校資源的捐助、社區文化的認識很多、很多,都是學校願意合作的,而青商在此可扮演的角色,非常多元,如果以新化青商,一個月有七千元的經費舉例,像是制定獎學金幫助弱勢家庭用功的學生,或是購買書籍、文具、樂器等,提供給需要的學生,甚至帶學生參與社區活動等,有許多社區的連結,都可以藉由合作的方式來進行。

3.企業

在企業這個部分,應該是青商最強的項目,因為在青商裡頭,擁有很多傑出的企業家,許多的活動場合中,都可看到大家充滿抱負的理念,更有許多企業家,願意提供贊助讓社區更好,在此舉例「信義房屋 社區一家」,這是個每年都會舉辦的活動,任何人都可以向其申請經費,運用在社區營造的任何內容,除了有助於社會形象的提升,更是協助社區進步的好幫手;還有也可與學校或社區結合,像是提供公司的場域,以類似觀光工廠的概念,讓大家認識自己的創業過程、經營理念,將自己在社區中的故事,分享給社區的年輕人,或者用講座的方式分享也可以,藉由經驗的交流,讓彼此成長,建立青商在社區的創業形象。

4.社區

一提到「社區」,個人最先聯想到的就是社區發展協會、廟宇的委員會、村里辦公室,還有許多社福團體等,這些都是在社區營造衝鋒陷陣的朋友,也是個人建議可以最先接觸的社區朋友,因為他們最了解社區裡面想要什麼,雖然有些不乏有派系的問題存在,可是只要我們站好自己的立場,堅持自己對社區付出的理念,那些都不是問題。

在此也提出一個構想,就是青商的資源結合,因為個人在推動社區營造的時候,最喜歡的就是結合各個資源,在此,如果以經費來說的話,以新化青商為例,一個月可提供七千元的經費,那結合五個青商就有三萬五千元、十個青商就有七萬元;以人力來講,一個青商如果參與十人、結合五個青商就有五十人、十個青商就有一百人:七萬元的經費、一百人的人力,這對一個社區活動來說,已經是非常、非常大的力量了!

以上,是個人對於「青商融入社區 社區融入青商」的一些淺見與建議,當然還是要視青商、社區而定,因為每個青商都有其會務規劃,每個社區也都有其各自的特色,如果青商真的要參與社區,對青商內部,必須要有共識、要有凝聚力,因為社造必須連續、長久的經營,而對於社區,也必須深入了解社區真正想要的是什麼、真正有幫助的是什麼,這樣才能互助、互相成長。

如果自身有了共識,也與社區搭起了橋樑,一次、兩次一定看不到什麼成效,但是五次、十次、二十次、最晚三十次,也就是持續約兩年半的參與社區、一起曝光,絕對能將「青商會」這個名詞,與「社區營造」連結,只要聽到青商,就是社造的一份子,聽到社造,就有青商的印象,而不再是以喝酒文化著稱。

身為青商的你
是想要以喝酒文化著稱
還是想要走入社區
建立青商正面、積極的社區形象呢?


我是,後者。




201607232104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