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有在地的文化特色
而我們
真正的看到了嗎?
午后,一群人,我們拿著攝影機、相機,坐著捷運、坐著公車、坐著火車,來到新北市極具特色的地方「十分、平溪」,翱翔的天燈與來往的火車,是大家對這裡所熟悉的,我們像是遊客、也像是小屁孩,手中的攝影機與相機,彷彿成了附屬品,跟大部分來這裡的人們一樣,這是一種融入,也是體驗的一種,但我們還記得「記錄」,記錄這裡人們所忽略的、虛假遺忘的「人」。
以直轄市而言,這裡在地理上算是偏鄉地帶,但是以來往的遊客而言,這裡看不太出來有「偏鄉」的感覺,在記錄的過程中,我們不免俗的走在鐵軌上、將願望寫在天燈上,看著願望起飛,當然,我們還是有正事要做的,我們走到了國小、也走進了國中,看著天燈老師傅,將在地的天燈技藝傳授給小朋友,也與小朋友交流彼此的經驗知識,從中發現,小朋友的教育一體兩面,有很多矛盾的地方,例如,像是他們知道,天燈會造成垃圾污染,可是他們學做天燈,學習在地的特色技藝;像是他們知道禁止在鐵軌上行走,可是來這裡的遊客們,幾乎都在鐵軌上走來走去…
矛盾吧
我也這樣認為。
框架裡頭的影像
有著我們看見的情境
框架以外
社區的脈絡,我們或許都忽略了。
天燈與鐵軌
是我們對這裡的既有印象
如果拋開了這兩項
遊客還會來嗎?
「偏鄉」是不是就變回真正的偏鄉?
遊客不來了
這裡人們的生活怎麼辦?
天燈與鐵軌不再是當地特色
那還有其他的特色嗎?
有很多的問題,可以提出,但這些問題,就能代表在地最確切的癥結所在嗎?田野調查往往需要耗費很多時間,也必須親身進入到所調查的氛圍中,除了收集資料,也必須跟在地的人一同了解在地,才能架構出這個社區的脈絡為何,不管是歷史的脈絡、人文特色的脈絡…等都一樣,其實住在社區的每個人,都是自己生活的設計者,尤其是在自己長時間生活的地方,或許都會有些自己的看法,如果們能將這些資訊收集起來,像是學校、社區的公部門、社區的非營利組織、工作室、企業、商家…等,把各個地方的資訊融會貫通,在社會結構的每個層面上,做最基本的檢視,了解在地人所處的社會情境,以及對他們的影響,或許就能制訂出經營在地的最佳方法,當然,在人本的世界中,總是會有矛盾的地方,但我們可以盡量,把「弊」減到最小,提高「利」的價值。
看著願望
起飛的當下
心境,平靜。
天空,蔚藍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