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

打工換宿



「打工換宿」這個名詞,不知道是誰發起的,不過近幾年來常常會聽到,簡單來說,就是找一些人到某個地方幫忙,可能幫忙在地整理環境、幫忙製作在地產品、幫忙建設之類的很多、很多,看在地的需求是什麼,而這些地方供他們住宿或吃飯,這樣的作法,對社區、對尋求人生經驗的人來講,可說是一種「互惠」的作法。

在社區方面:
大部分的社區,能用的資源都比較少,「人」也不一定都叫的動,如果能夠尋求外力幫忙,社區又能供吃住,對於社區發展一定有利,但是社區就必須具有某些「特色」,才能吸引外地人前來,以台南市關廟區的新光社區來講,大約從前年開始,在寒暑假的時候,就會舉辦打工換宿的活動,其中的特色就是「竹」,運用在地特有素材,推動在地的社區營造,像是搭建竹管屋、大型竹意象裝置藝術、社區竹藝文化館等,都是打工換宿的朋友們,一起幫忙製作完成,也幫助社區增加很多藝術的氛圍。

在人生經驗方面:
如果以台灣來說,雖然面積不大,但是擁有的人事物非常多,上山下海、東南西北都可包,在枯燥的日常生活裡,如果有時間可以到處走走,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之下,打工換宿會是個不錯的選擇,不僅可以看到在地的景物,還可幫忙在地的事情,親身體驗不同的世界,以我們本身辦過打工換宿的經驗來講,前來參與的朋友,幾乎都去過很多地方,或是來到這之後,大家還討論著下個地方要去哪,不斷的擴充自己所見的世界,從中也發現到,去的地方越多,能分享的事情就越多,而且在想法上,也越有自己的獨到見解。

不過
那麼多「打工換宿」的地方
全部都是好的嗎?

當然不是。

這些日子以來,與打工換宿的朋友們聊天,聽過有少數地方,會把參與打工換宿的朋友,當成廉價勞工在使用,也成了他們心中的陰影,不過也因為這樣,才知道在選擇打工換宿的時候,該如何才能不踩到地雷,其實很簡單,google一下關鍵字,就有很多地方可以找,以及這些地方的評價,比較推的是臉書粉絲團、臉書社團,只要在臉書搜尋關鍵字,就可以進去看大家的經驗,當自己找到想去的地方時,還必須自己先做個功課,或許是看那個地方的網頁、粉絲團、社團之類的,看看他們打工換宿都做些什麼、以前曾參與的朋友都做些什麼、大家對他們的評價是什麼,都非常值得參考。

在此,推薦與社區營造相關的打工換宿,因為在內容上面,大部分就是在做對社區有意義的事情,而且又是非營利單位,做出來的成品,如果是社區裝置藝術的話,你還可以大聲的跟別人講說「那是我做的!」,還有不建議自己一個人去參加打工換宿,最好結伴同行,我遇過幾次,只有一個人就來參加的,其中還有女的,還好我們這邊都是好人,期間內也會公開過程記錄,上傳粉絲團與大家分享,要是去到有心人士辦的打工換宿,真的非常危險。

台灣很多地方都很美
不管是有生命的、或是無生命的
能夠親身去體驗
那種感覺
與電腦螢幕前的感覺
是完全不一樣的

下個地方
會選哪?



201602201736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